對于《周易》,一直以來,我們都把它當作是一部算命的書。但是《翦商》的作者李碩認為,《周易》主要不是用來占卜的,而是周文王寫的一本歷史書,大量記錄了商周鼎革時期的重要事件。如果這個解讀成立,那么算命先生們的飯碗可算是要被砸掉了。
如果你恰好懂點哲學,就會說,《周易》是形而上學,它是在描繪一種神秘的世界秩序。但還有一種解讀方式,那就是所謂六經皆史。
(相關資料圖)
六經史料化
什么是六經呢?就是詩、書、禮、樂、春秋、易經。易經便是六經之一,相傳孔子十分喜愛這部書,所以反復閱讀,以至韋編三絕。有人說它是六經之首。
史當然就是歷史著作,中國古代的史汗牛充棟,可惜一把秦火燒去了絕大部分先秦、上古史料。
經和史的區(qū)別在哪里?經以載道,史以記事。一個講虛的,一個講實的。經的地位高高在上,早已被神圣化,士子讀書人恨不得每日焚香禮拜。但早在明代,王陽明就說過,經史不分家。為什么呢?因為不管是經還是史,都指向一個目的,那就是明善惡。經也是史,“《易》是包犧氏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但并不是說把《詩經》《周易》當作史書來閱讀,六經雖然也是史,但仍以載道為主,敘事為輔?!洞呵铩繁緛硎遣渴窌?,但經過微言大義的加持,后人就不敢當作史書看待了。
到了近代的章學誠,明確在提六經皆史了。他說,“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學問,從來都不是古希臘那種從概念到概念,純做思維的游戲,而是從實際經驗中提取教訓,化作道理,所以叫做述而不作。六經都是上古先王留下的政典、官書,是檔案資料,當然就是史,但不是普通的史,可以載道,提煉先王盛德。章學誠的核心要旨是在解釋六經的本質是什么,所以立場是經學本位的。
進入民國,經過新文化的洗禮,六經皆史的意義就變了。新一代的學人才不會去對六經頂禮膜拜呢。既然六經都是上古檔案,那么就把他們當作研究歷史的材料吧。這個轉變中,清華大學教授陳壁生認為,是章太炎肇其始,胡適之總攬其成。當時的風氣,不僅六經可以史料化,連古詩詞也可以。比如陳寅恪先生,即是以詩證史的高手,他借助白居易和元稹的詩歌來研究中唐歷史,又通過彈詞來研究明末清初錢謙益和柳如是的傳奇姻緣。
周易中的歷史
回到《周易》。這是一本十分獨特的書,歷來注家極多,各執(zhí)一詞,原因在于它行文古奧,意思極為隱晦難懂,留下巨大解釋空間。六經皆史派認為,從《周易》卦辭和爻辭中,同樣可以發(fā)掘史料,用來研究上古史。
顧頡剛先生早年寫過一本小冊子,叫做《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便是易經入史的濫觴。他通過對卦辭和爻辭的研究解讀,考證了五個上古史的故事,有兩個很有名:一個是說商人先祖王亥在有易被殺,且被奪去牛羊;另一個,則是所謂帝乙歸妹,考證的是紂王的父親帝乙把自己的妹妹嫁給西伯侯周文王的故事。這種解讀易經的方法,今天看來也還是石破天驚的。
另一位經學大家高亨先生也認為易經中保存了大量殷周之際的歷史故事,他的名著《周易古經今注》中,幾乎全盤接受了顧頡剛的上述考證。高亨說道,古代從事卜筮的人會把占卜的事情及其應驗記錄下來作為資料,供日后借鑒,久而久之就會積累大量的事跡記錄,這其中就會包含不少的歷史事件。后面又有人對這些資料進行編輯。高亨認為周易古經成于周初,書中引用的歷史故事,最晚的是發(fā)生在周文王武王之際。
《翦商》的作者李碩應該是六經皆史的狂熱信徒,他不僅試圖從周易的卦辭爻辭中還原殷周革命的歷史,還進一步認為,周易是周文王秘密撰寫的一部翦商計劃書。準確來說,是文王練習占卜技術的工作手冊。通過反復練習,文王熟練掌握了這門通天的本領,為繼承商朝的天命打好基礎。但這是叛逆之舉,所以行文極其隱晦,讓人捉摸不透。
李碩很敢寫,時常會有一些驚人的判斷。比如在他的另一本書《孔子大歷史》中,說陽虎可能是孔子的同父異母兄弟,兩人長得有點像,所以孔子和弟子們經過匡地的時候,被當地人當成了陽虎受到圍攻。這個玩笑當然開得有點大了。這次他挑戰(zhàn)的是大家對《周易》的認知。
革命計劃書
李碩從卦辭、爻辭中解讀出不少頗具爭議的歷史細節(jié)。
詩經《大雅·綿》描寫的是周太王,也就是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居到岐山腳下的故事,如何勘察地形,如何大興土木建立新的定居點。寫得很有氣勢,充滿了創(chuàng)業(yè)的熱情?!对娊?middot;魯風》中的另一首詩甚至認為,古公亶父遷居岐山之陽,也就是周原,是周人翦商大業(yè)的開始。
但是《翦商》中講述的故事就大為不同。李碩在重新詮釋《周易》益卦、需卦、升卦的卦辭后,認為是商王朝主動找上了周族部落,想讓他們成為自己在西部的附庸。那時周原控制在商人手中,這里曾短暫建立過一個親商政權,但在周邊部落的壓迫下難以維持。因此商廷就想邀請古公亶父向東遷移到周原,這樣就能接近商人統(tǒng)治的核心區(qū)域,便于聯(lián)絡協(xié)同。李碩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他在書中生動還原了古公亶父如何去周原朝見商王武乙的過程。從此之后,周人歸附商朝,并承擔了一項重要使命,為商朝捕捉戰(zhàn)俘,主要就是羌人,把他們押解前往殷都,成為祭祀典禮上的人牲。所以周人遷居岐山之陽,非但不是翦商的開始,反而是投靠商朝。
李碩的聯(lián)想能力令人嘆服,這種推論也不無道理。通常認為,周人從更北的豳地南遷到岐山腳下,是因為受到戎狄的壓力,被迫往南遷移。比如《孟子》中就說,“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邠就是豳,同音字。如果結合李碩的說法,做一個折中的推論,一方面周人是受到戎狄壓迫無法再在豳地立足,另一方面又受到商人的邀請南下,于是順水推舟,前往新的根據地,竟因此成就一番洪業(yè)。
這都是根據一鱗半爪的信息展開的想象,缺乏交叉證據,所以遠不是信史。
揭示人祭是《翦商》這本書的重頭戲,周文王可能曾經親往殷都,見識了人祭,目睹了處理人牲的殘忍過程。所以李碩解讀周易,就認為其中不少卦象記錄了人牲獻祭。比如剝卦,一般被解讀為陽氣剝落,陰氣上升,是一個陰盛陽衰的過程。但李碩的解讀是人牲被從腳到頭進行剝皮分解,直接取了卦爻辭的表面意思。
文王甚至還記錄了自己長子伯邑考被獻祭的過程,就是艮和咸這兩卦。
鬼神降天命
根據這個解經邏輯,周文王暗暗記下了他們周族以及他自己經歷過的事情,結合六十四卦去驗證吉兇,進一步推演他想要做的事情是否可以成功。文王想要干的這件大事當然就是翦商。但在他的頭腦中,鬼神世界主宰著人類世界,這點跟商人的觀念是完全一樣的。商人這樣勤奮地舉行祭祀,不惜血本地獻祭牛羊和人牲,所以得到了鬼神的護佑,顯得如此強大。自己想要成就翦商大業(yè),就一定要像商人一樣獲得天命。所以他苦心孤詣,刻苦學習占卜的技能,因為在他的那個時代,這是跟神靈溝通的唯一途徑。戰(zhàn)國之后,世人普遍相信所謂文王受命,是由于他廣施仁義,獲取民心,例如感化了虞和芮兩國。偽《尚書·泰誓》有一句話,“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人交感,民心向背決定老天爺的態(tài)度。這是經過周公、孔子改造后的民本主義世界觀。
在文王的年代,所謂天命,就是指鬼神世界的命令和授權,跟民心沒有關系?!兑葜軙返摹冻体弧菲杏涊d了文王受命的過程,乃是源于文王的妻子大姒在程這個地方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她夢見商朝朝廷中長滿荊棘,于是她的兒子發(fā),也就是后來的周武王,把周人朝廷中的梓樹種到商廷中去,結果長成了佳木。周文王一開始是有些懼怕的,擔心會惹來大禍。他的父親季歷和長子伯邑考都因為商王疑心而慘遭殺害,自己也被紂王囚禁很多年。這個夢要是傳出去,周人必定會遭到毀滅性打擊。好在他此時已經學會商人的那套占卜技術,通過一系列操作,終于把兇兆轉變成了吉夢。最后,文王和太子發(fā)一起拜伏,從皇天上帝那里接受天命,也就是受商命,取商人而代之。后來司馬遷必定看到過這段史料的,但他是儒家信徒,滿腦子都是圣人圣德,怎么都不敢相信這樣荒唐的舉動,所以只字未提太姒之夢,寧可認為平息虞芮之爭這樣的德政才是天命的來源。
看來,至少可以確定這兩點,一是文王必定下過苦功夫學習掌握商人的卜筮技術,為的是能繞過商人直接跟上天溝通,從而有機會獲得鬼神的青睞,拿到代商的天命。所以文王被囚羑里時演繹周易,應該也不是空穴來風。但是否整部周易古經是由周文王所撰寫,或者如有些人所講的,周文王寫卦辭,周公旦寫爻辭,則無法求證。周易成書的年代的確應該是周初,時間上是吻合的,但更有可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最終有人系統(tǒng)整理而已。
二是周易古經中記錄著商周之際的歷史故事,也應該是可以確認的。比如顧頡剛教授考證的“帝乙歸妹”。但是這樣的考訂很不容易,仍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比如李碩就不同意“帝乙歸妹”是指商王帝乙把妹妹下嫁給周文王,而是有另外的解讀。所以周易即便是記載了某些歷史片段,也是非常模糊的,無法直接當作史料援引。
略微總結一下。不管周易包含了多少史料,它都是一本卜筮用書,通俗來講,就是用來算命的。即便是文王撰寫了卦辭爻辭,他也是在用這些材料演算天命。
《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李碩 著
一頁folio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年10月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陸郎讀書筆記”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ulq4xuwux.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lián)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