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海盜”,大家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金銀島》中的冒險故事、《彼得·潘》里邪惡的虎克船長、《加勒比海盜》里浪蕩不羈的杰克船長……文學(xué)和影視作品常常將海盜浪漫化。而真實歷史中的海盜,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蘇格蘭歷史作家安格斯·康斯坦的《海盜簡史》縱覽從埃及法老時代至今海盜活動的整個歷史,力圖去除這些歷史人物身上的迷思和假象,展現(xiàn)野蠻殘酷但趣味十足的海盜世界的真實情況。
虛構(gòu)作品中的海盜
隆·約翰·西爾弗(Long John Silver)是一個源自小說中的知名海盜。在出版于1883年的《金銀島》中,蘇格蘭作者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斯(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創(chuàng)造了這名無法超越的終極海盜,這是大部分人在想到海盜時腦海中會浮現(xiàn)的形象。當(dāng)然,在《金銀島》出版很久前就已經(jīng)存在虛構(gòu)的海盜。
(相關(guān)資料圖)
在約翰遜船長的海盜傳記在18世紀(jì)初期的倫敦大獲成功之時,一部《成功海盜》的戲劇吸引人們紛紛前往特魯里街皇家歌劇院(Drury Lane Theatre)觀看,這部戲劇以“紅海海盜”亨利·埃夫里的掠奪活動為藍本。這意味著在“黃金時代”的最后一批海盜仍在逃亡之時,對海盜的浪漫化描述就已經(jīng)開始了。
在19世紀(jì)初期,浪漫主義小說作家和詩人再次從海盜活動中挖掘戲劇情節(jié)和異國情調(diào)。例如,拜倫勛爵的詩歌《海盜》(The Corsair,1814年)、瓦爾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的小說《海盜》(The Pirate,1821年)和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歌劇《海盜》(Il Corsaro,1848年)都以美化和歡樂的視角描繪海盜世界,里面的海盜是反抗權(quán)威的浪漫主義英雄,而不只是一群底層的殺人兇手。
《金銀島》有可能是已出版的最具影響力的童書,這本書首次出現(xiàn)在一個叫作《海上廚師》(The Sea Cook)的連載故事中,兒童雜志《年輕人》(Young Folks,1881—1882)也發(fā)表過同名小說。書的原標(biāo)題說明了至少在史蒂文斯的心中,主角是隆·約翰·西爾弗,而不是少年英雄吉姆·霍金斯(Jim Hawkins)。對史蒂文斯而言,他的主人公并不是一個浪漫主義的人物,而是真實的海盜世界中的一個恐怖象征——這個人會令海盜們在行事前三思而后行,而不是贊美公海的自由。
在《金銀島》中,史蒂文斯引入了所有現(xiàn)在構(gòu)成海盜傳說基礎(chǔ)的元素。是他塑造了肩膀上站著鸚鵡、安裝了木制義肢、戴著黑色眼罩的海盜形象、黑券,當(dāng)然還有海盜歌曲《聚魂棺上的十五個人》(“Fifteen men on a dead man’s chest”)。最重要的是,史蒂文斯發(fā)明了藏寶的概念,以及用“X”標(biāo)示藏寶地點的地圖。
事實上,真正發(fā)明這些概念的可能是史蒂文斯的美國繼子勞埃德·奧斯本(Lloyd Osbourne)。一個夏末,史蒂文斯和他的家人在蘇格蘭高地的布雷瑪爾(Braemar)休假,天氣正如往常一樣多變。一天史蒂文斯遇到了13歲的勞埃德,當(dāng)時他正在給他畫的一座島的地圖上色。奧斯本后來回憶道:
史蒂文斯進來時我快畫完了,他對我所做的一切都很有興趣,他靠在我肩膀上,很快就在修飾地圖并給地圖命名。我永遠不會忘記骷髏島(Skeleton Island)、眺遠山(Spyglass Hill)以及三個紅叉帶來的激動人心的感受!當(dāng)他在右上角寫下“金銀島”三個字時,我激動無比!他似乎對此非常了解——海盜、藏寶、被流放在島上的人。“哦,講個海盜的故事吧。”我被他迷住了,感受到了他對海盜這一話題的熱情。
三天后,史蒂文斯就寫了前三章,其余的家人幫助他將情節(jié)推向高潮。幾周后,他將頭幾章交給《年輕人》的編輯,兩年后《金銀島》就印刷出版了。之后的情況都眾所周知了。
《金銀島》一直再版,并且一直是最受歡迎的圖書之一?;谶@本書已經(jīng)拍攝了50多部影視劇,從最初的默片電影《金銀島》(1920)到最新的法國改編電影《金銀島》(L’Île aux Trésors,2007),還有意大利動畫電影《金銀島》(L’isola del tesoro,2015)。在這些改編版本中,可能最為知名的是迪士尼在1950年拍攝的版本——這也是迪士尼首次嘗試拍攝的真人電影。吉姆·霍金斯(Jim Hawkins)由童星鮑比·德利斯(Bobby Driscoll)扮演,來自英國的羅伯特·牛頓(Robert Newton)扮演了經(jīng)典的隆·約翰·西爾弗,他操著一口濃重的英國西南口音,用低沉的聲音說道“啊,吉姆小伙子”,令這部電影更具特色。
這些元素立即成為史蒂文斯海盜傳說的一部分,并且在過去的六十年中每個經(jīng)典的海盜扮演者都在模仿牛頓的說話方式。牛頓也因扮演這些粗獷、消瘦的角色而出名。六年后,當(dāng)他在電影《海盜黑胡子》(Blackbeard the Pirate)中扮演主角時,他又重塑了這一形象(還有口音)。此外,演員奧利弗·里德(Oliver Reed)以及誰人樂隊(The Who)的具有自我毀滅傾向的鼓手凱斯·穆恩(Keith Moon)都將酗酒的牛頓描述為自己的榜樣。
另一部關(guān)于海盜的杰出虛構(gòu)作品是《彼得·潘》(Peter Pan)。這部戲劇由另一個蘇格蘭人J.M.巴里(J.M.Barrie,1860—1937)創(chuàng)作,1904 年首次在倫敦上演。
巴里起初寫的是一部小說《小白鳥》(The Little White Bird),后來將其改編為適合在舞臺上演出的劇作。一個拒絕長大的男孩的故事很快大獲成功,虎克船長(Captain Hook)成了一個人盡皆知的海盜壞蛋。然而他和他的船員更多地被描繪為滑稽人物,而不是真正的海盜,與充斥于《金銀島》中的這些危險的惡棍相距甚遠。
在舞臺劇《彼得·潘》中,海盜的手上裝上鉤子,帽子上用頭骨和交叉的腿骨花紋裝飾,以走木板的方式處決犯人(譯者注:在處決犯人時,蒙著他們的眼睛,強迫他們在伸到舷外的木板上向前走,讓他們掉落海里淹死。)。雖然“黃金時代”的典型海盜都不會如此行事,但這些元素已經(jīng)如同史蒂文斯的海盜元素一般成為整個海盜形象的一部分。
十年后,流行的海盜形象將再次發(fā)生變化。虛構(gòu)作品中新出現(xiàn)的海盜不再是邪惡的殺人兇手或滑稽的小丑,而是真正的英雄——一群年輕、機智、誠實、優(yōu)雅的英國人。他們?yōu)榱顺绺叩氖聵I(yè)奮斗,打抱不平,救助受困的名媛淑女。創(chuàng)造這類海盜形象的是拉斐爾·薩巴蒂尼(Rafael Sabatini,1875—1950),這名英意混血的作者獨自創(chuàng)造了被稱為“俠盜” (swashbuckler)體裁的小說。
雖然他的書被嘲笑為“一個男孩獨自一人”(Boy’s Own)風(fēng)格的冒險小說,但薩巴蒂尼將他的海盜世界根植于艾斯克默林和約翰遜的作品中,他的主人公完全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他第一部成功的小說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美人如玉劍如虹》(Scaramouche,1921),但次年他創(chuàng)作了《鐵血船長》(Captain Blood),為此后的俠盜類小說樹立了標(biāo)準(zhǔn)。他的其他海盜小說包括《海鷹》(The Sea Hawk)、《黑天鵝》(The Black Swan)和其他兩本關(guān)于“鐵血船長”的書。
他的成功正逢其時。《鐵血船長》在首部《金銀島》電影推出后出版,好萊塢立即意識到了薩巴蒂尼小說的潛力?!惰F血船長》1924年首次出現(xiàn)在大銀幕上,由沃倫·克里根(Warren Kerrigan)扮演主角。
雖然這部電影本身平淡無奇,但在它之后又誕生了另外兩部——《海鷹》(1924)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黑海盜》(The Black Pirate,1926),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在這部電影中扮演了俠盜主人公。他是首個把刀插在船帆上滑向甲板的銀幕主人公,他也令囚犯走木板,在一場比劍決斗中殺了一名海盜船長,且曾救助過公主。此后這類電影不斷涌現(xiàn),銀幕上的海盜形象也成為好萊塢在未來三代的主要產(chǎn)品。
20世紀(jì)30年代與40年代出現(xiàn)了大量有聲“俠盜”電影,其中許多都基于薩巴蒂尼的小說。其中最為成功的可能是翻拍的《鐵血船長》有聲電影(1935年),原本籍籍無名的埃羅爾·弗林(Errol Flynn)在這部電影中扮演了俠盜主人公。他后來又在《海鷹》(1940)中飾演海盜,這部戰(zhàn)時的愛國主義輕喜劇與薩巴蒂尼的原著并無太大關(guān)聯(lián)。
另一部當(dāng)時的海盜經(jīng)典作品是《黑天鵝》(1942),在這部電影中泰隆·鮑華(Tyrone Power)扮演了浮夸的亨利·摩根爵士手下的一名虛構(gòu)海盜,當(dāng)時的電影大腕——瑪琳·奧哈拉(Maureen O’Hara)和安東尼·奎恩(Anthony Quinn)也在其中首次出演了海盜主題的電影。
雖然這類海盜電影在20世紀(jì)50年代初期仍在創(chuàng)作,但觀眾的口味在變化,變化的趨勢是后來的電影都在拙劣模仿先前的作品。例如,在電影《紅海盜》(1952)中,伯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再次扮演了范朋克此前在《黑天鵝》中扮演的角色。蘭卡斯特此前為雜技團演員,甚至更加熱衷于在繩子上蕩秋千和從船帆上往下滑。
然而,海盜電影迎來了最后的高潮,羅伯特·牛頓出演了《黑胡子大盜》(Blackbeard the Pirate,1952)和《隆·約翰·西爾弗》(Long John Silver,1954),年邁的埃羅爾·弗林和瑪琳·奧哈拉出演了最后一部海盜輕喜劇《海宮艷盜》(Under All Flags,1952)。這些是最后的俠盜電影,在過去的二十年內(nèi)每年至少會出現(xiàn)一到兩部俠盜片,但從20世紀(jì)50年代末起,這類影片變得很少見。
雖然大部分俠盜電影的主人公是虛構(gòu)的,但有時他們與黑胡子、摩根和基德等真實的海盜存在交集。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些歷史上的海盜存在的意義只是被海盜主人公打敗。他們被描繪成沒有深度的惡棍海盜,甚至比虎克船長更加笨拙無能或在本質(zhì)上比隆·約翰·西爾弗更加邪惡。
一個最好的例子是電影《基德船長》(Captain Kidd,1945),在這部電影中,查爾斯·勞頓(Charles Laughton)扮演的這名不幸的私掠者是一個邪惡的陰謀家。相比之下,少有俠盜片以真實的海盜為主人公,其中這樣一部電影就是《掠奪者》(The Buccaneer)。在1938 年版的《掠奪者》中,讓·拉菲特的角色由弗雷德里克·馬奇(Frederic March)扮演,在1958年的改編電影中,由尤·伯連納(Yul Brynner)扮演。甚至在那個時候這名銀幕上的海盜都被描繪成一個溫和的紳士,現(xiàn)實中的讓·拉菲特可能與這兩個詞永遠沾不上邊。
在將近半個世紀(jì)里,海盜題材并未真正被視為吸引票房的主題。當(dāng)然羅伯特·肖(Robert Shaw)主演的《俠盜》(Swashbuckler,1973)、彼得·庫克(Peter Cooke)主演的《黃胡子》(Yellowbeard,1983)、沃爾特·馬修(Walter Matthau)主演的《海盜》(Pirates,1986)、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主演的《虎克船長》(Hook,1991)和吉娜·戴維斯(Gina Davis)主演的《割喉島》(Cutthroat Island,1995)可能是最知名的海盜主題電影。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電影,包括由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斯的經(jīng)典之作改編的三個版本的電影。其中一部是《布偶金銀島尋寶記》(Muppet Treasure Island,1996),在這部電影中,即使是蒂姆·克里(Tim Curry)也無法完全打破羅伯特·牛頓塑造的隆·約翰·西爾弗的形象。雖然其中一些電影本身可算得上優(yōu)質(zhì)電影,但沒有任何一部的票房大獲成功。
后面便是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主演的電影?;谶^時的迪士尼票房題材創(chuàng)作電影的做法已經(jīng)并不常見,而德普還呈現(xiàn)了一個紈绔招搖、口齒不清和行為夸張的海盜船長形象,這給迪士尼公司敲響了警鐘。但他們不必擔(dān)心?!都永毡群1I:黑珍珠號的詛咒》(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2003)大獲成功,為迪士尼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續(xù)集《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2006)和《加勒比海盜3 :世界的盡頭》(At World’s End,2007)同樣成功。
《加勒比海盜:驚濤駭浪》(On Stranger Tides,2011)和《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Dead Men Tell No Tales,2017)則并沒有如此成功,可能是因為它們已經(jīng)遠離海盜題材的基本元素,更加集中于描繪變形的鬼船和奇幻傳說,而非構(gòu)成原迪士尼此類電影基礎(chǔ)的俠盜主題。
然而,冒險電視劇《黑帆》(Black Sails,2014—2017)表明海盜題材仍然受觀眾歡迎,并且它們不需要僵尸或魔法來強化故事。事實上,《黑帆》是一部歷史劇,以“黃金時代”為歷史背景,代表著回歸真實的海盜世界。
這部電視劇實際上是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斯《金銀島》的前傳,該劇巧妙地將隆·約翰·西爾弗和比利·博恩斯(Billy Bones)等小說中的虛構(gòu)人物與新普羅維登斯島的海盜世界相結(jié)合。伍茲·羅杰斯、愛德華·蒂奇、查爾斯·維恩、“白棉布杰克”·拉克姆、安妮·伯尼、瑪麗·里德和本杰明·霍尼戈爾德都出現(xiàn)在劇中。更精彩的是,他們與真實的歷史人物較為接近。雖然情節(jié)必然偏離歷史,但這部劇仍然是最接近重現(xiàn)“黃金時代”海盜的影視作品。
對約翰尼·德普而言,他被譽為銀幕海盜形象的重塑者,他創(chuàng)造了結(jié)合埃羅爾·弗林、羅伯特·牛頓等人特點的新一類海盜形象。當(dāng)記者問他從誰身上獲得靈感時,德普表示,基思·理查茲(Keith Richards,滾石樂隊創(chuàng)始人之一)是他的角色模型,同時他還從伊基·波普(Iggy Pop,美國朋克音樂代表人物)和埃羅爾·弗林身上獲得了靈感。
德普還補充道,海盜就像“當(dāng)時的搖滾樂明星”,這很大程度上說明了為何他以搖滾明星為角色藍本。事實上,他唯一沒有提及的人是查爾斯·約翰遜船長。盡管如此,無論是羅伯特·牛頓飾演的隆·約翰·西爾弗,還是約翰尼·德普飾演的杰克·斯帕羅(Jack Sparrow)船長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約翰遜描寫的黑胡子和巴沙洛繆·羅伯茨等人物的影響。事實上,可以說與黑胡子相比,留著凌亂的胡子、三角帽上插著點燃的導(dǎo)火索的杰克·斯帕羅看起來更為平庸。這也是這些海盜人物的魅力所在——真實的海盜世界與海盜小說同樣精彩。
《海盜簡史》
[英]安格斯·康斯坦 著 凌荷 譯
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 2022年9月
關(guān)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版權(quán)聲明| 供稿服務(wù)| 友情鏈接
咕嚕網(wǎng) www.ulq4xuwux.cn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2022009963號-10
聯(lián)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